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:经济挑战与金融转型
发布时间:2023/02/02 新闻资讯 浏览次数:495
2023年2月1日,北大校友终身学习计划以线上加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,邀请到了北大国发院副院长黄益平教授演讲,题目是经济挑战与金融转型。以下为提问环节速记实录:
问题一:中国上一个阶段新冠疫情冲击之后,大量的政策其实是救企业而不是救家户,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说,您认为政策为什么会这样选择?
回答:领导为什么觉得现在不想做,如果你去看我们领导记者会上,其实也说过这个事,可能我觉得传统的概念,因为我们过去政府的稳增长,抓手主要是靠投资项目,现在可能也还是这样传统的一个做法。另外,他们也担心我们发钱如果真的发了,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,会不会发出习惯来了,将来大家一出问题就想发钱,觉得比较困难。
另外一些技术性的难题就是,如果发钱通过什么渠道来发?这个其实是一个问题,还加上比如说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太一样,如果中央政府来发,给上海人发的和西藏人发的应该是一样还是不一样?如果是一样,听起来也不是很合理,但是如果不一样,好像也不是。所以这个可能里面有很多纠葛的问题。所以他们觉得是不太愿意,也可能我们财政现在也没有那么宽裕,我想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。经济学家的看法就是,消费疲软了,其次是影响经济复苏,影响老百姓生活。当然我们学者基本都是站着说话比较容易。
问题二:黄老师您好,有两个问题,一个是关于融资的。融资难是一种淘汰机制,反过来,如果太容易了,反而会使泡沫产生,甚至扩大金融聚集的风险。对这个观点您怎么看,如果我们用财政兜底或者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话,是不是让财政本来可以做的其他事情做不了。
回答: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,我觉得你说得都对,如果解决融资难的问题,变成毫无节制、毫无条件的给大家都去发钱,这是一个非常不合适的事情。至于说财政去补贴合不合适,我觉得我刚才提的建议是在新冠疫情期间,大家都活不下去了,这个时候政府想办法去采取一些措施,去帮助大家活下去、渡过难关,这个措施就有一点像政府发钱一样的,你当然不能说政府发钱发出习惯了,大家都不劳动了,这经济肯定不行了,所以财政这个东西,就是如果跟强制金融机构发很多贷款相比,我觉得财政在这里面承担一些责任,可能效果会更好。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0年的时候专门提过一个方案,就是有商业银行、中央银行和财政部三家机构一起共同建立一个叫特殊募集机构,中央的银行提供流动性,商业银行去发钱,然后财政部提供一定的资本金做兜底。
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呢?商业银行知道谁需要钱,所以商业银行去发,但是大的成本不由商业银行来承担,因为他是一家商业化的机构,让他承担了政策责任,他是活不下去的,中央银行可以提供流动性来做这个工作,因为否则的话钱哪来。但是中央银行的钱也不是白发,到时候是要收回去的,所以万一出一点风险,财政来兜底,它的意义就是,有财政出一小部分钱来撬动这个社会资本,然后让金融机构把钱发给企业,前提是大部分钱还是要收回来的。巴不是一个持续性的,它就是今天出现一个大灾难了,怎么办?能不能想办法采取一些临时性的措施,让它活下去。
至于你说的中小企业如果大部分中小企业不需要融资,如果给他们融太多的资,其实不是一件好事情,这一点我也同意。但是我想我们中国的中小企业融资难,如果做一个横向的比较,它确实难度要超过很多其他的国家,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我们再强调改善的前提是在市场化的基础上,你觉得你需要融资,你需要做一件事情,但是风险很高,你该8%的利率就8%的利率,该10%的利率就10%的利率,强制的给你4%的利率,你本来不需要,你现在也借了钱,但是将来就会出现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。
所以我觉得还是要用市场化的方式,由双方来共同决定,过多的政策的支持,有的时候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。
问题三:关于人口红利的,人口红利的消退,不是想办法去维持人口的增长,而是要考虑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分配劳动力的问题,比如像效率更高的部门,比如高端制造业或者现代服务业转移,从而形成新的红利。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。
回答:所谓的人口红利过去就是劳动人口,特别是年轻的劳动人口占比相对下降,而对经济增长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,它确实是带来一些压力。但如果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,它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好处就是,有可能我们对人类资本投资会增加,有可能对效率提升的压力会上升,其实确实会带来很多新的机会。
尤其是现在数字技术时代,在中国2049研究里头,我们有两位学者专门研究了,在未来比如从2021年到2049年,中国大概劳动人口会减少多少,但如果我们的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做的好的话,大概能替代多少。他们的测算认为,大体能弥补这样的一些劳动力的短缺。这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非常难得的一个条件,就是在日本老龄化的时候,其实他不具备这样的条件,我们将来如果做得好,是完全有可能的。当然更重要的就是怎么样更有效率的分配这些劳动资源,我觉得你说得非常重要。